查看原文
其他

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冬季高考:我生命中的1977

赵越 西藏商报 2018-08-06



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,西藏同全国一样,经历了40年的伟大变革,经历了40年的恢宏历程、历史巨变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。为了将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在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出来,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,了解西藏,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,本报推出“庆祝改革开放40年·为高原喝彩”大型策划报道,用人物真实故事反映西藏新时代、新气象、新作为!


我们希望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提供新闻线索,提供老照片或者老物件,讲述农民工、个体户、下海商人等群体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故事,从侧面反映西藏的发展变化。西藏的一群人、一座建筑、一条街道…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新闻线索。


征集热线:0891-6970000


冬季高考:我生命中的1977


1966年6月,中国终止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;1977年10月,中国恢复高等院校的招生制度。1977年,全国报考人数570万,录取人数27.2917万;1978年,全国报考人数610万,录取人数40.2万。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,中国的命运;恢复高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,一大批优秀青年由此成为了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。



【恢复高考】


1976年10月28日,17岁的张爱斌随着知青队伍从老家江苏出发,前往西藏。


1976年10月28日,知青队伍从南京火车站出发。张爱斌供图


20天后,1976年11月16日,他们终于抵达拉萨。在观看才旦卓玛老师的精彩表演后,来自江苏的知青队伍接到通知,前往日喀则仁布县。


1976年11月,江苏知青布达拉宫留影。张爱斌供图


那一年年底,日喀则仁布县贡热村来了22个江苏知青和4个当翻译的藏族知青,他们分别被安置在德吉、贡热两个公社。知青与社员们同吃、同住、同乐,春天种青稞,夏天在山上筑渠,秋天收获……“好好干活,争取到县里当个干部”,这就是张爱斌当时的梦想。


1976年12月,知青们在德吉公社。张爱斌供图


到了1977年10月,一切都变了样。离开江苏前,母校曾送给知青们一台熊猫802—1半导体收音机。有一天,知青们正在地里干活。突然,从这个铁疙瘩里传出一个声音:“今年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发生重大改革,采取自愿报名、统一考试、笔试初选,学校录取、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,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、农民、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、复员军人、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……”


这是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,诚如电影《高考1977》中所说,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伟大,更有意义!



【人生转折】


在那段孤独岁月中,张爱斌和其他仁布知青,永远也不忘不了一个人,那就是帮他们复习文化课的余老师。余老师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,一进校就被选入“苏训班”(相当于如今的强化班),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亲自授课。1976年,余老师申请参加了辽宁援藏教师队,来到日喀则仁布县。命运,让仁布知青和余老师有缘在高原相遇。


“当年,余老师每天晚上从县里骑马到德吉小学为我们辅导功课,今天回忆起来依然记忆犹新,让许多同学都难以忘怀。”张爱斌在回忆散文中写道。余老师不但教如何解题,也教会他们如何做人。在余老师的精心辅导下,仁布知青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。


1976年12月,德吉公社知青合影。张爱斌供图


1977年11月,知青江跃领回高考报名表,发给大家。在报名的同时,要选出三所志愿学校。直到今天,张爱斌仍然清晰地记得他填写的三所志愿学校:成都建筑工程学院、北京师范大学、西藏师范学院(西藏大学前身)。


1977年12月,仁布县雇了一辆大卡车,把参加高考的知青统一送往日喀则。那几天,参加考试的知青免费住在日喀则招待所,吃饭也是集中供应。那时候还没有“看考场”这一说,大家都想趁着临考前多看会儿书,加深记忆。考试一共两天,第一天上午考语文、数学,下午考政治,次日上午考物理化学(一张试卷)。


准考证。张爱斌供图


高考结束后大概一个月,张爱斌收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。1978年2月底,张爱斌离开了德吉公社,离开了仁布县,走向北京,跨越了命运的分水岭。


1977年,张爱斌在德吉公社。张爱斌供图


后来,张爱斌又考上了研究生,毕业后,进入南京林业大学任教至今。但张爱斌放不下德吉公社,放不下仁布县。“最思念的还是高原,最想念的还是知青。”


2011年张爱斌重回仁布县。张爱斌供图


2011年,他和爱人曾回到阔别了30多年的仁布县。看到曾经的德吉公社,张爱斌红了眼眶。




“藏二代”彭小素自述高考1977


彭小素是一位“藏二代”,父母是“十八军”。1958年7月5日,她出生在成都新津,两岁进藏。1976年毕业于拉萨中学。1977年10月,中国恢复高考。于是,她便成为恢复高考后西藏的首批考生。


“当我们听到恢复高考、能上大学的消息,第一反应是兴奋,再就是感到有些神秘:大学是什么样的呢?我知道,上大学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,就报了名。我被分在拉萨中学参加考试。考场纪律十分严格,两名监考老师分别站在教室的前后。课桌反放着,油印试卷纸质还很粗糙。


1978年,我进入西藏师范学院数理系物理专业学习。虽然我们在西藏上大学,但当时所有的专业课都是由上海交通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援藏教师给我们上的。那时,每个周六可以回家改善一下伙食,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,没有公交车,更别提出租车了。特别是学校门前的这条路,人烟稀少。


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西藏交通中学任教,之后又被调到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,直至退休。我在西藏上学、工作、生活已经有半个世纪了。上高中时,拉萨中学大门口有一条流沙河,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;布达拉宫下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,也变成了漂亮的音乐喷泉广场;八廓街过去的老民房经过改造,已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街区。”


记者 赵越 整理

高考1977



本期编辑:秦盼 李涛


猜你喜欢


转发周知!6月6日起,拉萨这些车辆区域限行


中高考临近,拉萨交警蜀黍制定五项措施为考生“保驾护航”


罗布林卡的“花房姑娘”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